在中国的商业版图中,任何一个产业有央企进驻,都不会被简单地认为是一次“搅局”。因为央企天然地享有政策和资源上的优势,它也应该或注定是整个行业的领导者。
中国纸业投资总公司(下称“中国纸业”)也曾面临这样的境况,2005年它进入完全陌生的造纸行业时,企业名称还是“中国物资开发投资总公司(下称""中物投"")”。而从无到有,到由小变大,它只用了五年时间,乍一看这又是一个央企垄断型行业的雏形。
的确,中国的造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产业集中化的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万多家造纸企业,到 2007年时,已变成了3000多家,而在2011年底,又将消失一大部分。企业之间的并购越来越频繁,但这其中,最引入注目的还是有央企背景的中国纸业和中国冶金。它们比行业老大玖龙纸业晚了10年,而如今一个从南收到北,一个从北收到南,咄咄逼人的势头让整个行业胆寒。
后排超车
2005年是个节点,中国纸业的母公司诚通集团正式被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单位,主要职责就是推进央企的改革和重组。而1988年成立的中物投自然是其主力之一,当时的中物投主要业务就是短线物资开发投资基金,给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技术改造资金,用于生产进口替代产品,当时在小十个行业的近百家企业都有投资。
而在2000年之后,这个模式遇到了瓶颈。之前的业务属于债务性投资,收取利息或产品补偿,但快速的经济发展形势使得投资方式越来越长线化。中物投的定位就发生了偏差,一方面资源被长期占用,流动性很差,而另一方面,由于投资面过宽,在企业里的话语权很小。眼看着自己投资的一些国企资不抵债,中物投这种模式已走不下去。2002年中物投开始酝酿转型。
在央企重组大幕拉开之时,中物投选择以纸业为切入点并不意外。因为1989年,中物投投资了佛山的华新包装,虽然股权特别少,只有6%,但其中有不少像利乐(饮料包装供货商)这样的将来成为重要业务基础的优质资源。当时华新包装的大股东佛山市政府想筹集资金退出,找到了中物投。因为十几年的合作关系,回报一直不错,中物投就决定整体收购。2005年,双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中物投拥有了第一家控股的纸业上市公司。
但华新包装的资产额只有20多亿元,九成都是纸业资产,而且效益不好。15万吨规模在行业里排在50名外,缺乏竞争力。这让中物投很困惑,这能否成为转型的附着点?一方面,从投资到实业,人员和管理的跨度会很大,另一方面,华新包装的规模并不足以承载中物投的全部资源。
这个困惑持续了两年,直到2007年诚通集团开始梳理集团战略,中物投才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定位。“我们考察了很多项目,利乐是一个不错的盈利项目,我们尝试着去做利乐的原纸供应商,所以就把目标定为附加值较高的液体包装纸和食品包装纸板。”那个阶段,童来明的工作重心就是寻找各个地区的液包纸生产线,“起初甚至找过烟台一条停了好多年的生产线,还有包括河南的一个纸厂,最后才阴差阳错的找到了红塔仁恒。”但这个谈判过程很复杂,管理方对中物投的模式并不认可,直到童来明找到了股东方,双方才有了初步的意向,“它们是做烟的企业,本身就想放弃做纸这一块,而我们又急缺。再加上它们也是国企背景,双方的重组还是很顺畅。”
这时已经是2009年了,中物投拥有的纸业资产已经达到了60亿元,它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简单的产业链。但新的困惑又来了,华新包装的上市股票“粤华包B”只是一只B股,多年的投资经验让童来明意识到中物投要想在纸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打通资本市场。于是,他开始尝试收购A股上市公司冠豪高新(600433,股吧)。在收购红塔仁恒不久,中物投便收购了湛江冠龙纸业进入了特种纸领域。紧接着,2009年年底就完成了对冠豪高新的控股。
此时的中物投已完成了最基本的产业转型,通过一系列“大吃小”型的并购,它已经跃升至行业前十名。在2010年,中物投正式更名为中国纸业,并且,纸业的主项业务申请也得到了国资委的批复。
没有了任何的后顾之忧,童来明的落棋速度越来越快。岳阳纸业(600963)是他第一个“小吃大”的目标,当时中国纸业的资产是100亿元,仅仅是岳阳纸业的一半。“它们的利润水平偏低,但拥有的资源不差,在湖南省国资委找到我们时,我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童来明马不停蹄地开始操作这次并购,愣是后排超车,赶在中冶纸业之前,跟湖南相关方面达成了一致。2010年9月,中国纸业以25亿元现金作为出资,泰格林纸集团(岳阳纸业母公司)以净资产作为出资,重组后的泰格林纸集团成为中国纸业控股的公司。
并购的逻辑
因为诚通集团的原因,中国纸业可以说并不缺乏并购对象。它收购的几家企业都是国企,在国资委的协调下,中国纸业完成收购的难度要远远低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但与诚通集团相对被动的情况不同,中国纸业主动得多。“走着走着就会有一些问题要解决。包括红塔仁恒,到后来的冠龙纸业,我们都在围绕着公司的未来版图。”
但如此短时间内的一系列并购,还是不符合传统概念中一个企业正常的发展路径。从企业本身来讲,中国纸业的收购有更多的宏观意味,其一是参与了国企重组和改革,其二则是整个造纸行业的产业升级。
而从一个行业的角度来看,童来明则认为并购不可避免。一方面是政策变化,“在早期,国家对这个行业的控制没那么紧,10万吨以下的机械浆省里就可以批,于是早先那些企业手头都攒了很多批文。太阳纸业(002078)就很典型,它有很多的项目储备和土地储备,有需要时就扩一条线。现在不行了,土地和批文都非常困难,我们在广西的项目已经报了三年了,才完成了工作量的三成。报批纸项目还相对好一点,浆项目没两三年根本不可能。”
当然新政策至少给了企业发展理论上的可能,但特殊国情几乎堵死了新建制浆项目的机会。发改委现在批复的项目,化学浆要从30万吨起步,同时还要配套相应的林地。而在我国,很难找到符合这样自然条件的区域。
中国的森林资源一直匮乏,这也是多年来纸业以草为主的原料格局没有改变的主要原因。无论是生产规模,生产效率,还是环保指标,草浆比世界上通用的木浆都落后了很多。而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确定了以木浆为主的路线。这就造成目前的设备、生产线、林地都跟不上发展要求。想扩张,就必须拥有林地,而林地资源又有一定的地域垄断性。像中国纸业这样的后来者,如果新建,先不论资金,选址就够头疼了。
所以,并购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不仅仅是中国纸业,包括同样是央企的中国冶金,还有外企和民营企业都在找寻各种机会参与并购。资本市场的反应最明显,“重组”成了纸业板块的关键词,几乎一半的纸业上市公司都有重组和被重组的可能。
但好项目依然是稀缺资源。就像岳阳纸业这样“林浆纸一体化”企业,如果单纯从市场价值看,绝对是各家企业眼中的“香饽饽”。而这种企业也只有同属国企的中国纸业才吃得下。
造纸行业演变成了和矿石、燃料相同的资源型行业。上游掌控着整条产业链,也占据着利益链条中最大的一块。南美因为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纸业基本上没有造纸,只做林浆行业,像巴西鹦鹉商品浆的毛利甚至能达到40%。这让国内造纸行业很是艳羡,因为国内的优质资源实在少得可怜。
童来明开始认真考虑“走出去”的可能性。相比于国际巨头,中国纸业还略显单薄。稳居首位的美国国际纸业(IP),拥有林地200万公顷,总资产超过253亿美元。而即使是中国纸业完成近期目标,1000万亩的林地跟IP也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但问题是目前全球商品浆供应市场寡头垄断格局已逐步形成,几大主要的商品浆供应商基本掌握了木浆的定价权,而国内下游造纸企业规模小、产能分散,议价能力十分有限。这种局面不仅增加了国内造纸行业的原料供应风险,而且大大挤压了造纸企业的盈利空间。长此以往,国内企业将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走出去”建立海外林浆资源保障体系有很大的必要性,但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有坚实的企业资源基础提供支撑,包括国际化的管理基础、全球化的商业模式、国际化的专家队伍、人才储备以及强有力的资本支持,甚至需要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作为后盾。目前,我国造纸企业大多处于增加自身积累的阶段,可以借鉴和效仿的成功范例并不多。”中国纸业已着手接触、研究在南美洲、东南亚、大洋洲、俄罗斯、非洲等林木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机会。
临近采访结束,童来明提到了中国纸业的第二次转型??从制造型企业向资源控制性企业转变。“我最近让战略部在研究一个事,就是一些成熟的行业在完成洗牌后,前三名的市场占有率大概是多少?造纸行业整合相对较晚,那些成熟行业的市场格局应该也会同样发生在造纸行业上。”